中国文明网总站

榆林市各地文化惠民硕果丰

  近年来,榆林市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广泛开展送戏、送书、送电影进村等“文化三下乡”活动,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,新修建的体育场、文化广场投入使用,广场舞免费培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,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,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,树立了城市的文化新形象,助推榆林构建和谐再上新台阶。

  榆林惠民演出季提升幸福感

《美丽榆林我的家》惠民演出 图片来源 陕西传媒网

  发扬陕北文化精髓,共享塞上艺术盛宴。为响应党中央“精准扶贫”的号召,榆林市将榆溪坊水上秀场定位为“市民大舞台、文化新窗口”,推出“文化精准扶贫”的计划,让普通大众走进舞台,让精品文化深入群众。大型惠民演出季从4月28日起至10月1日国庆节,期间涵盖数十部共计50场风格迥异、精彩纷呈的演出。

  子州大力推进文化惠民

子州送戏下乡活动 图片来源 榆林新闻网

  近年来,子州县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,充分发掘文化资源,完善市场服务体系,文化产业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。

  基础设施是“硬支撑”

  子洲县近年来全面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,活跃群众文化生活。子洲县双湖峪镇曹硷村自从文化广场建设好以来,每天下午,村上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走进文化广场,有的走到惠民器材健身点,转转腰、活动活动筋骨,有的坐在休闲桌凳上,下下象棋,有的拿起县上免费配送的彩扇、秧歌伞,欢快地跳起来,也有群众跟着节奏打着鼓点一旁助兴,让人们看到了农村别样的和谐画面。“现在的生活条件真的是变好了,我们农村人也能每天过的这么有滋有味,天天向过节一样开心。”刚扭完秧歌已经60出头的李大娘乐滋滋地笔者说。据了解,到目前为止,子洲县建设文化综合大楼并投入使用,对该县影剧院、图书馆和文工团办公大楼进行了维修改造。建成乡镇文化站18个,村文化活动广场200余个,同时,配送音响、计算机、投影仪、锣鼓、乐器、秧歌服装等文化活动器材。建成农家书屋550个,并为每个书屋配送图书1500余册,音像制品100张。

  文化活动是“软实力”

  基础设施建设好了,提高市民素质,提升群众品位,培养有文化、懂爱心、守孝道、讲文明的新型市民更为重要。

  近年来,子洲县以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,广泛开展“子洲好人”评选活动,以“美丽乡村文明家园”为思路,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活动。同时开展送图书、送文艺演出、送戏曲、送体育器材下乡活动,组织各乡镇播放各类孝亲敬老、创业致富、传统美德影片,举办培养新型农民、建设文明乡风活动,从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。目前,子洲县已经形成了县城为中心,广场文化、乡村文化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。据统计,今年,子洲县共送戏下乡290场,送电影下乡6766场,送图书下乡6万余册,举办道德讲堂20场次,并成功举办了陕西子洲“四大名山”首届旅游文化节自行车邀请赛。同时,在该县三川口、电市、马蹄沟等乡镇建设多处文化墙,将民俗文化、传统文化、乡规民约、文明新风等内容上墙宣传,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。

  三馆开放全面“提品位”

  近年来,子洲县图书馆、文化馆、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全县市民开放,给广大市民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。

  在图书馆里,根据不同的阅读人群和需求,设立了报刊阅览室、借阅室、多媒体室、电子阅览室及少年儿童阅览室等各种阅读区域。目前,图书馆藏书1.1万余册,图书馆每周开放5天,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休闲阅读的良好氛围,也进一步促进了“全民读书”活动的深入开展。

  而在民俗博物馆里,化石、石器、陶瓷、青铜器、金银玉器、汉画像石等不同时期、不同质地的168件文物,石雕、面花、泥塑、剪纸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子洲独特魅力。特别是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子洲石雕,在民俗博物馆中更是“重头戏”。雕刻大师李芝刚组织众多能工巧匠,历时多年,复制全国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狮荟萃于展厅,这些石狮有的威武雄猛,有的憨态可掬,可谓千姿百态,千头石狮身形各异,场面壮观,整个陕北也独此一家。

  子洲的文化馆也是展现了独特的风采,为了对子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,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调研、收集,并及时报送省市各级,确保非遗得到保护。同时,向社会免费开放舞蹈班、书画班等培训项目,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。

  清涧县文化惠民初现成效

清涧秧歌 图片来源 榆林新闻网

  清涧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,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着力点,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,大力发展文化事业,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

 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健全。目前,清涧全县已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234个,大多数乡镇(街道办、办事处)都建起了文化站,免费开放;路遥纪念馆建成开放。

  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稳步推进。建立了清涧道情、白草寺庙会、伞头秧歌、清涧剪纸等10个重点项目的资料档案和其他项目的部分资料,完成了11个项目申报中、省、市级非遗的文字资料、电子文本和音像资料。目前,全县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,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;“清涧道情”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;“白草寺庙会”“清涧魁星楼传说”“清涧伞头秧歌”“清涧民歌”“清涧剪纸”“清涧煎饼”“清涧馃馅制作技艺”“清涧石板开采制作技艺”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。今年,全县已推荐申报了1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,计划继续申报省级保护项目2项、市级保护项目4项;非物质遗产展览室即将对外开放。

  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走进清涧县的社区,道情、说书、民歌、丝弦声乐悠扬,太极拳、太极剑、秧歌、群舞姿态优美,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了“风韵枣都、魅力清涧”的一景。目前,该县拥有5个比较专业的道情演出团体,县城各个社区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和群众自发性组织的社区秧歌队,每个广场都有道情自乐班;秀延广场和岔口广场有两个太极拳表演团;县电影公司每周利用周六、周日在石台寺广场、秀延广场放映电影。

  节日文化活动和对外交流频繁多样。该县常年在春节、“七一”和“十一”等重大节日、纪念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,县内各部门局单位也自发组织了行业内部文化活动。县文化馆、文工团和其他单位经常参加行业内、全市甚至全省调演、汇演,以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展现清涧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  文化“三下乡”活动扎实有序。县文化馆开展了道情民歌进校园活动,文工团编排小戏小品送戏下乡,图书馆建起了文化共享工程农村服务点,电影公司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8000多场,建起农家书屋234个,建设县、乡、村三级覆盖的农村广播室(应急网)624个,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13195套(户),覆盖了全县14个乡镇505个自然村。

  民营文化企业方兴未艾。以清涧石板、聚光艺雕、百城木雕、青青草科等公司为代表的清涧民营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少、规模小,但发展迅猛、特色鲜明。2011年,这4个企业年产值将近4400万元。

  榆林佳县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顺利

  万物初醒、旭日东升,退休干部张大爷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县体育场广场。只见他身着练功服,脚穿滑板鞋,手拿秧歌扇可谓是全副武装。对他来说,打太极拳和扭秧歌是他每天必练习的项目,而晚上也不会闲着,柔力球、羽毛球等也是他非常喜爱的运动,不仅锻炼了身体、愉悦了身心,整个人都显得更有精气神了。像张大爷一样的居民,在佳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比比皆是,数不胜数。

  近年来,佳县紧紧抓住实施民生工程的契机,以强基础、重实效、助发展为根本出发点,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。在该县近年新扩建的体育场广场,笔者看到各种健身器材不下20种,内设有羽毛球区、篮球区等,集体育锻炼、全民健身、休闲娱乐、赛事集会等为一体。而在改造一新的凌云鼎广场和新维修的城墙上,可同时容乃千余人休闲散步、健身娱乐。在香炉寺广场,能看到好多市民每天在这里扭秧歌和跳广场舞,这些活动场所日渐成为城区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,更成为该县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。

  在完善县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,该县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,开展了送图书、送文艺、送体育器材下乡活动,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,组织播放各类优秀影片,举办儿童成人书画摄影培训、展览,让群众开阔视野,不但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,而且推进了城乡的共同繁荣。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,广场文化、乡村文化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。“现在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了,不像过去,早上只能在马路上跑跑,天一黑就开始打麻将。如今可以打球、健身、扭秧歌、跳广场舞、交谊舞等,只要爱好谁都可以参加,不会还有教练免费教。身体健壮了,生活也多姿多彩起来! ”家住通镇的张阿姨感叹道。

  今年上半年,全县送戏剧、晚会下乡演出235场,农村电影放映5000多场,其中,放映群众路线专题教育影片500多场次。广场电影放映68场,给乡村农民、儿童以及敬老院的老人们赠送各类图书4000多册。举办舞蹈、美术、书法、钢琴等培训班8期,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,举办广场舞培训三期,培训学员100多人次;选派各类优秀人才参加中省市培训10余人次。国帧图书馆上半年完成图书回溯建库37612册、整理古籍、善本1105册;接待读者约28000人次,图书流通8200余册次。神泉纪念馆增开了烈士展馆,上半年接待游客达1万多人次。今年规划新建农村文化广场13个,已完成建设4个,为11个村庄免费安装了健身器材。(榆林文明网综合)